icon-search
icon-search

螢幕支架高度你調對了嗎?網路上九成都寫錯,彎腰駝背有救了

螢幕支架高度你調對了嗎?網路上九成都寫錯,彎腰駝背有救了

在網路上查詢螢幕應該要多高,多半還是會查到「螢幕上緣與眼睛平視高度對齊」,但其實這已經是過時的資訊了,照做的話會不自覺開始駝背,還以為是自己姿勢不好。以目前常見的電腦配置來說,螢幕上三分之一對齊視線高度便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,以下將解釋針對桌電、筆電甚至於繪圖、電視應該如何正確的配置工作環境才不會駝背。

過時的資料: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

早期的螢幕不但笨重,尺寸也小(通常小於13吋),也因為解析度不足的關係,視距一般設定在50公分以內。打字姿勢也和現在有所不同,當時還是延續打字機時代的姿勢,由於打字機的力度和鍵程都較大,因此會採取和彈鋼琴類似的前傾坐姿,為了配合前傾的角度,螢幕也自然會選擇放在比視線再低一點。

現在螢幕不但輕薄,尺寸跟解析度都是以前的數倍,視距也拉到60公分左右,此時如果還是用打字機高度工作的話,下三分之一的螢幕都會比桌面還要低,勢必要調整視角來符合更大的螢幕。

monitorlevel (750 x 400 像素)
工作時間拉長之後,對腰部臀部的壓力更大了,慢慢往後傾方向為主,方便減少腰部臀部的壓力,微微後傾的椅背加上頸椎自然的角度,視角自然變成平視為主,此時如果維持原本「螢幕上緣對齊視線的角度」反而會需要大幅度地收下巴而感到肩頸不適,更容易駝背或肩頸痠痛。


正確的人體工學:以辦公室常見的配置為例

  1. 專注視野:在視野中心的文字是我們最容易閱讀和辨識的,這個範圍大約是上下左右各15度。考慮到頸椎微微收起是最舒服的角度,一般會以左右俯20度為舒服的範圍。如果資訊一直超出這個範圍,我們會不斷移動頭部甚至身體,很難維持住良好的姿勢。
  2. 決定好視野和角度之後,眼睛到螢幕的距離大概是60公分,就文書工作來說22-24吋螢幕已經完全足夠,不過以影片或是圖像來說,周圍視野有幫助沉浸感,也可以依需求選擇更大的螢幕。相對更遠的螢幕可以加大,更近的螢幕(如筆電)則依比例縮小。
  3. 根據工作內容或UI的不同其實還是會有些許差異,經驗上會以眼睛高度對齊螢幕三分之一處開始,一直抬頭的話就是螢幕太高,一直駝背就是螢幕太低,兩者都有的話,可能螢幕實在太大了,可以考慮再拉遠10~20公分再試看看。

正確的人體工學:數位游牧筆電族、繪圖螢幕從業者

laptoplevle

  1. 坐姿和角度:受限於筆電結構的問題,鍵盤和螢幕會相當貼近,前傾的坐姿較能夠獲得平衡的姿勢(即彈鋼琴的姿勢),此時視線會是明顯俯角。
  2. 由於我們的專注視野幾乎可以包含整個筆電螢幕,眼睛的角度對齊螢幕上緣即可,不過如果是為了電競或剪輯使用17吋以上的大型筆電的話,可能會有離螢幕太近的感覺,建議不要前傾太多。
  3. 這時候鍵盤適合的高度通常會在胸口附近,建議把鍵盤部分架斜,比較能獲得一個舒適的手腕角度。(也兼顧螢幕高度和筆電散熱。)
  4. 繪圖螢幕在動作上更接近書寫,但又需要大面積的螢幕,前傾坐姿會更適合長時間操作,不過螢幕會需要大幅度的躺平才能夠正對視野(螢幕和桌面夾角可能會接近30度,需要有類似Wacom Cintiq或DELL P2418HT的結構才有辦法躺平)。繪圖板跟螢幕分開的情況下,也可以斜架一點點繪圖板,用類似繪圖桌的方式可以獲得比較平衡的姿勢。

搬上大螢幕:電視和投影機

電視和投影機由於是以欣賞電影和影集為主,將視線中心對齊畫面中心即可,為了有更好的沉浸感,一般會讓螢幕佔據整個周圍視野,大概是左右30度、俯角0~30度的空間,僅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

  • 電視:沙發高度會比一般座椅低很多,需要以實際坐起來的高度為準。低一點會比高一點容易適應的關係,家中成員身高不同的情況下可以以身高較嬌小的成員為主。
  • 投影機:雖然躺著看電影是可行的,但仰角超過25度會比較難放鬆觀影,類似影院第一排的感受。

我全都要:筆電、桌電、投影幕一把抓

受限於硬體的限制,筆電、桌電、投影機分別會適合微俯角、平視、微仰角,由於姿勢不同,多半會需要取捨,這時候會優先配合最容易不舒服的姿勢或是最頻繁的角度,真的不行的話,起來稍微活動一下、放鬆肌肉也能舒緩不適。

可以適應三種坐姿角度的人體工學椅並不多,以高階人體工學椅沙士糖椅為例,除了常見的正坐和仰躺之外,也有適合筆電或手工藝的前傾模式來對應不同的使用情境。

W750_沙士糖

結語

  • 人體工學應該為目的服務:根據工作環境、體能狀況、生活習慣,會有不同的需求,並沒有任何一個準則可以適合所有人,人體工學應該是用來減少而不是增加個人的負擔。
  • 人體工學一詞不應該被濫用:市面上太多的產品可能引用的生物力學、人體測量學的資料,就號稱自己有人體工學設計,真正的人體工學設計應該是要和使用者相配比的,跟買鞋子一樣有尺寸、使用情境、目的性,不需要盲目追求新產品或高價產品。
  • 沒有最好的產品,只有最適合的步調:目前社會上運動風氣越來越好,也更多人強調堅持正確的姿勢可以不需要人體工學椅,但在下定決定到變得健康之間還是有一段過渡期,這時還是需要產品輔助。在平均工作時間越來越長的同時,減少久坐產生的影響比快速變得身強體壯還要容易的多。


上一頁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